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专题专栏 > 乡村振兴

扶贫“种文化”怒放“幸福花”——马边大竹堡乡彝历新年扶贫慰问演出纪实与感悟

发布时间: 2019-11-21 14:24     来源:市文化广电旅游局    浏览量统计:

打印 分享到 :

1118日,彝历新年即将来临。一大早,我及晓玲书记、卫明副馆长和市文广旅局副县级干部余波带领市文化馆艺术家们,奔赴马边大竹堡乡朝阳坪村开展“文化暖彝乡·携手奔小康”彝历新年慰问扶贫演出。一路上,尽管气温骤降,寒意阵阵,却丝毫挡不住我们乐山市文化馆人的似火热情。途中,我们在马边县荣丁镇简单午餐;下午1∶00,我们到达马边大竹堡乡朝阳坪村中心小学。

1


下午1∶30,演出正式开始。我健步上台,满怀真诚,用彝汉双语向彝胞们致以彝历新年祝福!“库史木撒,里约披者(过年好)!”“卡底尼,苏嘎啦(发财致富)!”“子莫格尼(吉祥如意)!卡沙沙(谢谢)!”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

随即,歌曲、舞蹈、小品、魔术、电子琴、非洲鼓等一个个节目精彩上演,高潮不断,惊喜不断,为当地群众送上了丰富的文化大餐和新年祝福。现场掌声、欢呼声不绝于耳……彝族新年味好浓!幸福,从彝乡人心底流淌出,绽放在一张张笑脸上!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小品《扶贫新年夜》由乡领导、各村第一书记、队员参加演出,讲述自己的扶贫故事,深受欢迎和好评。该小品既真切又感人,既接地气又传递真情,给人很多启迪。




演出结束后,我们向马边的120名小朋友代表发放了小礼品(学习用具)。随后,我同余波、晓玲、卫明,副馆长、扶贫第一书记夏波、扶贫干部刘典峰,又前往朝阳坪村看望,并送去了新年的祝福和问候。


空暇时间,我还同夏波、刘典峰交谈,关心、了解他们的扶贫工作和生活。说句心里话,当看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,他们仍然坚守彝乡扶贫“一线”,我深感欣慰倍加感动,他们就是我们文化馆人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“干在实处,走在前列”的楷模啊!……歌舞同台,文化暖乡;真情故事,脱贫奔康。此次扶贫慰问演出,既为彝乡人献上了精神文化大餐,又展示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风采和成绩,激励着彝乡人共同进步、携手脱贫,取得圆满成功。尤为可喜的是,通过当地干部、群众和学生们亲身参与创作、排练、演出,带动了更多乡村文艺爱好者,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群众精神层面的愉悦度。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基层文化战线的文化馆人,此次演出的成功,给了我很多感悟。我认为,近40年来,就文化馆人在乡村的文化传播方式而言,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。一是“采文化”(从改革开放开始)。这个时期,文化馆人深入乡村收集整理民间艺术“第一手资料”,比如民间艺人的说唱等艺术形式。二是“送文化”(从21世纪初开始)。这个时期,文化馆人深入乡村送文化下乡,比如送演出、送电影、送春联、送祝福等。三是“种文化”(从党的十八大以来)。文化馆人把文化的“种子”“种”入乡村大地,让它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农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,农民既是观众,又是演员,既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,又是文化产品的享受者,因而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。比如,这次演出活动,我们就从当地干部、群众、学生中挑选演员,并在市文化馆艺术家们指导下,自编、自导、自演,“我就是主角、我就是明星”,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


从前,“送文化”下乡次数有限,杯水车薪难解农民饥渴;长远来看,“种文化”才是根本之举。农村文化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,文化的种子本来就深埋在农村的土壤之中。作为文化馆人,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扶持和催生农村文化的种子,这就是“种文化”——种下的是快乐,收获的是文明。毋庸置疑,在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中,通过“种文化”,必将让农民变得快乐自信,让农村变得和谐文明;必将焕发出蓬勃生机,开出幸福花朵!

“越是民族的,就越是世界的。”原生态的彝族风情尤其值得珍惜和重视。纵观近年来乐山在省内、国内甚至国际上夺得大奖的艺术佳作,无论音乐、美术、舞蹈还是摄影作品,很多都与原生态彝族风情有关。譬如,早在2007年四川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上,我就曾以摄影作品《彝家婚俗泼水迎亲》获得过金奖。因此,深挖乐山人文底蕴,艺术地再现乐山多姿多彩的民俗与民族风情,是今后我们文化馆人的“必修课”。





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。”今后,我们文化馆人就是要致力于“种文化”,通过播撒阳光雨露,精心培育好文化“种子”,努力满足乡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

总之,我们文化馆人“种文化”责无旁贷,任重道远!唯有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“干在实处,走在前列”,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化馆人!
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